旨在大范圍降低電子產品關稅的談判在日內瓦擱淺,原因是中國拿出一份其想要排除在協議外的長長的產品清單,危及本來成功在望的談判。
世界貿易組織(WTO)的20個成員(包括美國和歐盟作為一個集團),一直在努力制定一項擴大1996年簽訂的《信息技術協議》(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)的諸邊協議。
對于美國、歐盟以及其他參與談判的國家的技術和電子公司來說,這一協議是重中之重,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產品更有競爭力。本來這周就可能達成一項協議,但在中國拿出一份最初包含103種其希望排除在外的提案后,談判暫停。
隨后中國將清單上的產品減少到88種,但仍高于其他國家尋求的豁免水平。一位熟悉談判的官員說:“曾經樂觀的情緒已顯著變得陰沉。”
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·弗羅曼(Michael Froman)表示,美國“極其失望”。弗羅曼說:“不幸的是,參與談判的很多國家都認為,中國的立場使得現階段無法取得進展。”
“我們希望中國能夠慎重考慮很多談判伙伴本周表達的關切,調整立場,及早恢復談判。”
如果中國能夠拿出一個更能讓人接受的修訂提案,可能很快就會達成一項協議。但就目前而言,技術行業游說者無法掩蓋他們的沮喪。
美國信息技術工業協會(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)高級副總裁約翰·諾伊弗(John Neuffer)說:“談判桌上的任何國家都不能魚和熊掌兼得。”該協會代表技術公司的利益,包括惠普(HP)、微軟(Microsoft)、索尼(Sony)和三星(Samsung)。
諾伊弗在一篇博文中寫道:“中國是世界最大的IT產品出口國,將從這一免除關稅的行動獲得巨大利益。而中國不應該被允許保持廣泛的關稅,加大美國乃至世界各國創新、廉價的技術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。”
“中國的貿易伙伴向北京發出了響亮而清晰的信號,中國應該反省在這次談判中的立場,盡快回到談判桌上。”
此項談判陷入僵局之際,WTO成員國也在努力通過諸邊談判達成一項“國際服務協定”(International Services Agreement),并通過多邊談判推進多哈回合的貿易自由化努力。